其一,我國目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價格剪刀差太大。我國政府對糧食作物一直承諾敞開收購,農民賣多少糧食,政府都會照單收購。近年來我國糧食價格一直也在微漲,可為什么農民不選擇種糧食,而要種植風險很大又不易貯藏的生姜、大蒜與白菜呢?核心原因當然是利益。小麥、玉米、水稻價格雖然旱澇保收,但屬耕地約束型作物,產量難以提高,管理得再好,每畝純收入也很少能超過1000元。我國農民人均耕地又很少,除了新疆與黑龍江農墾人均耕地多些,其他地區(qū)很難拿到大量承包地。此外,我國一直實行低糧價政策,市場糧價一直在國家定價基礎上小幅浮動。
而經濟作物的價格一般隨行就市,通過集約種植不受耕地面積約束,每畝產量很高,而且可以一年多茬種植,價格高時種植一畝黃瓜、生姜,純收入兩三萬元也不算高,與糧食作物相比差40倍甚至上百倍。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,自然會吸引那些有經濟頭腦的農民冒險賭一把,即使一年賠一年賺,收入也遠好于單純種植糧食。
其二,商業(yè)投機者的加入也加劇了波動的頻率。除了一般的跟風炒作外,近年還出現商業(yè)性農民,當他們看到某些農產品價格高而有利可圖時,就通過貸款籌錢到農村大規(guī)模包地種植某種菜果。近年我國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中,都有他們的影子。比如海南香蕉農、江蘇西瓜農、內蒙土豆農、山東大蒜農等,他們中的一些人過去不種或者很少種植這些作物,當看到市場有機會就短期大量進入。這類新型投機者加劇了市場的動蕩,也讓原先一直耕種某類農作物的專業(yè)農民受損。
其三,某些地方政府的不當宣傳。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一直在打造本地的特色產業(yè),比如建“土豆都”、“姜都”、“蒜都”等,這些行為從專業(yè)化分工來看沒問題,但有些地方政府其實并不了解全國市場的種植行情,人為誘導農民大量種植,結果導致產量暴增,價格暴跌。
解決這種價格暴漲暴跌悲劇,對穩(wěn)定CPI有重大意義。因此,長遠來看,應建立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與訂單農業(yè),讓農民按訂單數量來生產。在國家層面上,應該建設全國性的產品有效種植銷售信息平臺,使農民在種植前能夠了解全國各地的計劃種植面積,避免盲目播種。當然,也應逐漸縮小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。
